【资料图】
“从全场恰到好处的掌声里,我相信武汉观众看懂了沪剧,是非遗艺术的魅力打破了方言的审美限制。”沪剧《陈毅在上海》16日晚在武汉亮相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青年观众的动容和戏曲专家对这部原创新作品的认可,一同验证着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吴巍的这句话。
要表现一个大人物在上海的一系列作为,很难以一个中心事件贯穿,创作难度可见一斑。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秦华生认为,《陈毅在上海》采用的长藤结瓜式的结构,展现了陈毅临危受命,使大上海在特殊的时机转危为安,很好地表现了陈毅市长的大智、大勇、大情怀。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张刚长期从事戏曲音乐研究,看完《陈毅在上海》,他情不自禁为该剧的唱腔设计鼓与呼:“这个戏把各个流派的唱腔和人物的关系结合得非常紧密,给这出戏添彩了。”
看到年轻观众不断地鼓掌,热烈的气氛也感染着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吴培义,他表示:“《陈毅在上海》这个历史题材很有当代价值,既让年轻观众走近峥嵘岁月,又对现代舞台艺术的风格进行了一种探索。”
开上舞台的吉普车、影像里繁华街头的有轨电车、浦江上的船只……一系列写实的舞美场景,让不少专家对沪剧呈现的“话剧加唱”的艺术样式展开了探讨。饰演陈毅一角的沪剧名家孙徐春坦言,沪剧看似是话剧加唱,但是它既像话剧又不像话剧,因为即便观众听得懂上海话,也不一定听得懂沪剧;看似没有程式化,但沪剧的唱腔、导板都是有程式的;看似很生活化,但其实演员都是将多年基本功化为无形。孙徐春说:“我们有戏曲的铐,又有话剧的表演方法,如何戴着镣铐跳好舞,《陈毅在上海》作了一定的尝试。”
谁说不用四功五法就不能表现好人物?吴培义发现,舞台上几乎所有人物都看不出戏曲表演当中的程式化动作,“没有一个人迈八字步”,而77岁的王明达饰演的陈望道为陈毅开门的过程,没有一点戏曲架子和行当痕迹,表演得非常自然。“演员塑造人物都是从点滴入手,这是这出戏成功的底气所在。”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赵伟明评价道。
“沪剧能演出黄钟大吕、气势磅礴的大人物、大时代、大背景下的一出戏,非常难得。”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原所长胡应明在看戏过程中,不止一次被打动。
著名文艺评论家郦国义已经是第三次看《陈毅在上海》,每次看都发现主创进行了精心打磨,尤其是开场时陈毅乘坐吉普车亮相,舞台震撼力很强,“这个场景是很有象征意义的,既有经典的戏曲美,也有时代的创新。”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二级调研员彭蓉原本因为恶劣的天气,悄悄为上座率捏了一把汗,结果热情的戏迷全都冒雨赶来:“这部全景式、历史性大型红色主题性海派大戏,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画廊和当代戏曲宝库。沪剧能够驾驭‘话剧加唱’,非常令人钦佩。”(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Copyright @ 2008-2015 www.7015.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理财日报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licairibao@sina1.com.cn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3 392 950@qq.com
备案号: 豫ICP备2020035879号-14